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溺水(drowning)

溺水是常見的意外死亡的原因,根據統計,全世界每一年約有五十萬人因為溺水而死亡。在5-14歲的孩童族群的常見死亡原因中,溺水總是名列前茅。

以前的文獻會把溺水而死的病人稱為”drowning”,發生溺水但沒有死的稱為”near-drowning”。近十幾年來已經不再使用”near-drowning”這個詞,也不再區分”drowning”跟”near-drowning”了。

根據WHO對溺水(drowning)的定義: “Drowning is the process of experiencing respiratory impairment from submersion/immersion in liquid.” 也就是說,溺水指的是呼吸系統因為浸泡在液體中而導致損傷。

溺水的一系列病生理變化為: 當人一開始沉入液面時,首先會屏住呼吸(breath holding)時間再久一點,會忍受不住而吸氣(aspiration),把水吸到呼吸道進到氣管的水會誘發非常強烈的喉頭攣縮的反應(laryngospasm),始人無法進一步呼吸此時血中的氧氣濃度開始下降,低血氧時最先受到影響的是腦部,不久導致意識喪失意識喪失後,緊縮的喉頭也鬆開了,把更多水吸入氣道,吸到肺部,造成肺泡損傷時間再更久一點,低血氧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心跳停止(asystole)。

因此,影響病人嚴重度的是溺水的時間長短以及吸入的水量多少。溺水的時間越長,低血氧的時間就越久,器官受損當然也越嚴重,尤其是腦部及心臟。吸入的水量越多,對肺泡造成的損傷就越大。至於吸入的水是淡水或海水,對器官受損的嚴重度的影響反而較小。

救治溺水患者最重要的是預防溺水的發生。要隨時小心身邊的小孩是不是自己跑去玩水了,尤其是小小孩更要小心,最好讓小小孩隨時保持在大人用手抓得到的範圍內玩水。至於大人本身,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游泳能力,不要到對自己而言危險的水域玩水之外,也要注意不要在喝酒之後或剛吃了一頓大餐之後就馬上去游泳。

救治溺水患者的另一個重點是要及早發覺溺水的發生。真正的溺水跟電視上演的溺水是不一樣的,真正溺水的人其實很少會把手伸出水面揮舞,也不會大聲呼救,而是常以直立的姿勢往下沉,雙手在水面下拍打掙扎,甚至常常出現付近就有人,可是在旁邊的人不知道當時當事人正在溺水掙扎的情況。溺水的人通常會在努力的使自己的頭冒出水面數次之後才真正的沉下去,小孩約10-20秒,大人約60秒。如果周遭的人可以在此時期及早發覺溺水的發生,便可以即早施救,避免悲劇發生。
一旦發現有人溺水,要施救時,一定要考慮自身的安全,因為溺水者如果仍有意識,會非常用力的抓住施救者,反而會始施救者也有跟著一起溺水的危險。如果可以利用救生圈、繩子、棍棒之類的東西施救,會比親身靠近來的安全。

將溺水者救上岸之後,應盡快維持呼吸道暢通,並給予通氣。要注意,此時不可以用Heimlich maneuver (哈姆立克法)去試著把水排出,因為哈姆立克法排出的是腸胃道的液體,而非肺部的液體,而此時把腸胃道的液體排出只會增加嗆進呼吸道的危險。如果溺水者是在跳水之後發生溺水,應高度懷疑頸椎受傷,移動病人時要注意避免頸椎的二度傷害。

到了醫院之後,在呼吸器之設定方面,FIO2先由100%開始,儘快調降到45%,而PEEP則由5 cmH2O開始漸漸增加至適當值,以維持PaO2/ FIO2大於250以及SpO2>92%。之後的48小時內盡量不要再降PEEP。

Pneumonia 通常在第4天後才出現,在沒有pneumonia之表現時,不建議使用預防性抗生素。另外,除非有bronchospasm (聽診聽到wheezing),也不建議常規使用類固醇。
為了避免在溺水當下因為低血氧而受損傷的中樞神經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應維持SpO2>92%以及systolic BP>100mmHg,同時避免體溫過高,一旦發燒就要積極退燒。

至於溺水患者的預後,在事發後2-6小時可以醒的: 幾乎都可完全康復,沒有後遺症;在事發後2-6小時仍深度昏迷的,也就是GCS之motor分數在3分以下的,預後通常很不好;至於事發後2-6小時有進步但是仍未醒的,則是一半一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