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該如何稱呼"病人在病危時留一口氣回家"這件事?

病危的病人留一口氣回家,台灣的醫界一直習慣用稱之為”病危自動出院”,英文是 “Critical AAD”,全文為”against advice discharge under critical condition”,前面加上”critical”是為了跟非病危狀況下,病人或家屬自行要求到其他醫院就診的AAD有所區別。
近年來開始有醫界同仁認為,醫師讓希望留一口氣回家的病人出院的時候,家屬並不是違抗醫囑要病人出院,反而是聽從醫師的判斷,依據醫師選擇的時機辦理出院,用”against advice discharge”並不適當。

不過要改成甚麼呢? 

投身安寧療護多年,有豐富著作並經常講課的許禮安醫師曾經提出改以”DDT” (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來稱呼這種在生命末期,遵照病人在家往生的意願的出院。但是嚴格來說,”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的英文語意並不適切。當我們用terminal phase或terminal stage來形容生命末期時,terminal是形容詞,後面一定要有一個名詞。”Terminal”這個字雖然也可以當名詞使用,但是通常是指機場的航廈或是電腦設備的終端機,反而跟生命末期無太大關連。因此,如果要沿用許醫師提出的DDT,應該把”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修改成”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 Phase”或 “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 Stage”才比較適當,簡稱也要更改成”DDTP”或”DDTS”。不過這樣的英文似乎太長了,聽起來就怪怪的。

有沒有其他說法呢?

由於留一口氣回家往生是華人社會特有的習俗,所以英文的醫學文獻探討的不多。文獻搜尋發現有另外3種說法,”IDD” (Impending Death Dicharge),”TD”(Terminal Discharge)以及 “GHTD”(Going Home to Die)。

 “IDD”(Impending Death Discharge)是在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的文章中使用的,作者是陽明醫學大學及榮總的研究者。”TD”(Terminal Discharge)則是在3篇由新加坡的研究者發表的文章中使用的。至於”GHTD”(Going Home to Die)則是台大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發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的文章中使用的。

我個人認為,依台灣人使用習慣,三個英文字母的稱呼較受歡迎,所以”IDD”似乎是不錯的選擇。”TD”可能過於簡短,不過好處是可以跟新加坡的用詞一致。至於”GHTD”是有一點刺耳,一般民眾可能無法接受,而且四個英文字母稍嫌過長。至於從許醫師提出的”DDT”衍生而來的”DDTP”或”DDTS”,也是同樣四個字母,可能過長。 
不過這些都只是我的個人看法,期待醫界有人可以選定一個合適的名稱並大力推廣,早日把”Critical AAD”這種不合適的稱呼改掉。
///***20190129補充***///
目前安寧醫療的專家希望推廣使用"DDT"來稱呼臨終出院,不過其全名是使用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 Disease",而非"Discharge due to Termin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