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in 21th century: multiple organ support (ECMO+IABP+CVVH+MV+transfusion+medication)

ICU in 21th century: multiple organ support (ECMO+IABP+CVVH+MV+transfusion+medication)

關於這個部落格:

這個部落格是由專職在成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工作的醫師成立的

本部落格希望將外科加護病房會遇到的問題的相關資訊做一些整理

讓在外科加護病房工作或學習的醫師/護理人員/專科護理師/醫學生可以看到一些精簡而實用的資訊

這裡的文章都是作者從閱讀整理教科書/期刊/專業網站的資料之後 一個字一個字辛苦的打出來的 如果要引用請先告知或註明出處

謝謝!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從本單位上個月的死亡率為零談起...

如果說死亡率是一個醫療單位重要的結果面的品質指標,
本單位(10床之外科加護病房)上個月表現特別優秀,死亡率為零,zero,0。
但是,本單位上個月真的表現得比其他月份優秀嗎?
當然不是。

這個巧合產生的極端數值正好可以提醒我們,任何一個品質指標要發揮它的功效,
絕對不能只看數字的高低,就直接推論到品質的好壞。
以本單位為例,4月30日以及6月2日都有病人過世,剛好5月1日至31日沒有,
所以這反應了"機率"與"運氣"無可避免的會影響這些數字的起伏。
要減少這種干擾,必須把觀察的duration拉長,把前後幾個月的數據一起拿來看。

另外,如果病人入住ICU時病情就比較不穩定,狀況就比較差,死亡率本來就會比較高。
所以比較後線的醫學中心的ICU的死亡率可能本來就會比區域醫院的ICU高。
如果真的要比較,應該要採用所謂的標準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也就是說,每一位病人在剛入ICU時都要評估疾病嚴重度/病情不穩定度,
目前常用的評分有APACHE、SAPS、SOFA等等,通常是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不穩定。
再根據大型的ICU病人資料庫,得出某特定分數相對應的預期死亡率。
一個單位在記錄了過去一段時間所有病患的病情嚴重度,以及這段時間的死亡率之後,
把這個實際死亡率跟預期死亡率相比,才能比較客觀的反應一個單位的醫療照護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